close

黃富源醫師  

 

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醫療教育不是服務業!!

 

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把原本尋求專業協助轉換成服務業之後,求醫和求學的關係完全變了樣。

 

這些辦大醫院和辦學校的大老為了賺錢(賺更多更多的錢),讓就醫就學的民眾和家長以為他們是消費者,以為醫院和學校可以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以為只要花更多的錢就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治療或教學,否則就罵人、揍人、告人。

 

但是! 醫療教育」從來就不是服務業啊!!

 

與你分享一位獲得終身醫療貢獻獎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王富源醫師的文章。

 

許多民眾被「消費者至上」的錯誤觀念養大了胃口,不尊重專業的後果就是,未來不只自己,連帶整個台灣所有人民將得不到最好的醫療照護了。

請各位尊重這些「救命」的專業人員!!

 

【醫病平台】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文/黃富源 (馬偕兒童醫院 榮譽主治醫師)
(楊惠君採訪、整理)2016-06-15 12:09

http://www.peoplenews.tw/news/c931d037-0dd4-44f6-87c2-dcbf4eaa33be

 

那天我特別請了一位年輕的研究醫師吃飯,因他在前一天的門診中,受了委屈。身為他的老師,覺得應適時安慰與鼓勵他。因為現在這個醫病關係緊張的時代,年輕醫師們碰到「無禮且挑剔」的家屬,比我們當年來得多。

那天,這位向來認真的醫師跟我的門診,一位母親帶著12歲的女兒來看診,一聽就知道是典型的「上網自我診斷型家長」,查了很多資料,認為女兒應該是得了流行性感冒。我問了病人的症狀,也覺得是流感。但母親要我們確定百分之百是流感。

「要確定的話,那做一下快篩(快速篩檢)吧?」我說。
「那要從鼻子?還是喉嚨,比較準呢?」果然做了功課,這個母親問了很專業的問題。
「鼻子取檢體,會更準。」我回答。

一旁的醫師聽了後,便用棉花棒由病人鼻子取檢體。但這個動作,多少會造成不太舒服,小朋友反射性搖動頭部,於是棉花棒沾了一點血,鼻子也流了些微的血。

為什麼做一個檢查要換來這麼難聽的責難?

病人的母親大怒,歇斯底里責備我們,年輕醫師難過地低頭不語。那位母親甚至把先前在其他醫院就診的不滿,一一發洩在我們頭上,指責說:「你們醫師都不顧病人意願,沒有經過我們同意就做檢查,上回我女兒為了腿部問題去xx醫院看骨科,竟然被拍了7張腿部X光片,我女兒正在發育耶,讓她曝露那麼多輻射線…!」

她在診間大聲嘀咕了5分鐘。我心裡雖然生氣,但為避免影響其他就診的病人,仍耐住性子,把這對母女請到診間外,對她解釋:「這個輕微流鼻血,是沒有大礙的,若真的擔心,可以安排去看一下耳鼻喉科。」不料,她竟更生氣說:「什麼?還有更嚴重的事?」

最後,只好請她等待快篩結果,再回診間解釋病情。40分鐘後,結果出來是 B 流感。母親帶著女兒再回到診間,要開什麼抗流感病毒的藥也有意見,又重提被照7張 X 光的事。我請醫師上網查一下腿部 X 張片的輻射劑量,發現一張只有 0.001 微西弗,7張加起來的輻射量比一張胸部 X 光的量(0.1 微西弗)少,把這個資料給了這位母親,並且開了她想要的抗流感藥物給她,終於讓她安心地微笑起來。

這位病家離開後,沮喪的卻是年輕的醫師。「為什麼做一個檢查,要換來這麼難聽的責難,是不是以後都不要做採檢就好了?」

我心疼這位年輕醫師,但隔天請他吃飯時,我安慰他說:「不要為了這個特殊的個案難過,你這麼年輕就碰到這樣的事,以後再碰到就可以處理得更好。至少學到一件事,做任何檢查或處置之前,記得說明清楚並獲得家長同意。」

這不是我帶過唯一心理受創的年輕醫師。

難道以後都直接轉去給別科檢查嗎?

另一回,一位母親與婆婆,帶著她2歲大發燒的孩子來看診,我們例行會先懷疑是否喉嚨發炎。因這個年紀的孩子,做任何檢查多半會反抗,所以我們先請護理師固定孩子的頭,再檢查孩子的喉嚨,若喉嚨沒有問題,就會再檢查耳朵,看看有無中耳炎。

年輕醫師幫忙檢查耳朵時,發現孩子耳屎太大塞住耳道,慣例要先夾出耳屎,才能檢查耳膜。但孩子一個躁動,夾子不小心弄到耳道、出了點血。母親大驚失色,在診間咆嘯起來。雖然我一再說明:「為了要確實診斷孩子發燒的原因,需要做耳朵檢查,這些微流血是小問題。」醫師事後萬分難過地說:「那是不是以後都不要替病童夾耳屎了,全都轉去耳鼻喉科就好了。」

我自己年輕時曾有一次非常難忘的經驗。當時替一名8、9個月大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病童,為了要做尿液培養,從恥骨上方針刺膀胱抽尿液,這種方法是教科書上的標準作法。但1千個病例中可能會有1例出現血尿,不幸的是,這名嬰兒就是那千分之一的病例,孩子血尿不止,我心裡壓力大到夜夜失眠。

幸運的是,那時家屬沒有高聲責罵,只是每天幾乎如影隨行地出現在我的身邊,以哀怨的眼神看著我不停地問:「何時血尿會止?」我試著用各種方法去止血都無效,最後血尿在8、9天後自然停止了。這是我在臨床上學到的一課。

不過,後來在一次與同業交流中,我得知許多大型醫院根本不做這種穿刺的檢查,一律用「導尿」的方法做尿液培養,還笑我們:「只有傻瓜才會做這個針刺的檢查。」

不給年輕醫師成長空間非社會之福

有一天年輕的醫師問我:「黃大夫,您48年來從事兒科診療,有過想放棄的念頭嗎?」

我回答:「傷心的時候真的很多,碰過的困難當然也不少,也會有失望和膽怯。這個時候,我只告訴自己,不是每個病人都那麼無理、多數的病人對醫師仍是充滿感謝的,我們只要多去想那些正面的回應,不要受少數案例的影響。」

不過,這些心裡的難關不是每個醫師都可以渡過。曾有一個同學在住院醫師第三年放棄了小兒科,因為他受不了家長質疑的壓力。還有更多的人,選擇了「防禦性醫療」,只要有一點點風險的檢查,就選擇不做。

我必須替年輕認真的醫師說幾句話。在這個健保就醫便利,個人意識高漲的時代,行醫過程常遭挑剔、甚至動輒得咎;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若不給他們一些學習成長的空間,反而會讓這些「認真」的醫師不願投入攸關國人健康的領域,造成四大科(內、外、兒、婦)的醫師荒,實非社會之福啊!

 

 

arrow
arrow

    anita5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