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有學有問
很慶幸,也很感恩我還有機會在大學教書。
我下學年與這學年一樣,一門二年級的日語會話、一門三年級的日語會話、一門四年級的日語口譯。大二我會提供學生正確的答案,並鼓勵同學給不同的說法。但是越高年級,我越長提供方向而已,反正手機在他們手上,我鼓勵學生自己找答案。尤其在上大四的口譯課,一個單字往往有多種翻譯,而一句話的翻譯方式就有更多種,我們每堂出小考或作業,再來討論,為什麼這樣講可以那樣就不行。然後,他們翻譯的笑話,都在這兒發生。
學生們在過去(國小~高中)都習慣老師給標準答案。但是當他們出了社會遇到問題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和方法,原來不只一個。「學語言」比公司的問題容易太多,因此,我希望他們能夠在校期間,還有老師可以問的時候,多方嘗試、多方練習。
今天,我看到張文亮老師分享他在美國留學時遇到的神奇老師,令人嚮往。我如果當時也修那門課,上課應該會分心。謝謝老師分享,從他的經驗得到許多的啟發和學習!!
回答問題的高手老師
作者 : 張文亮老師
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posts/3017990041642457
同學,當你遇見回答問題的高手老師,才知學問的真章。
開學時,當萊森奧爾(Michael Reisenauer)教授走進教室,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那時,他約55-60歲,長的高瘦,戴著金框的眼鏡,穿著合身的西裝,打著花色的領帶,長得像好萊塢的電影明星。
他不寒暄,就直接上起課。他講起課,一手插在褲子的口袋裡,一手拿著粉筆,優雅的像詩人在朗誦莎士比亞的台詞。
他教「土壤肥料學」(Soil Fertilizer),一下子講土壤,一下子跳到植物,一下子提起地下水,忽然又講到農耕制度。他這邊講一點,那邊講一點,全不連貫。
他上課時,有時看窗外,有時看天花板,有時看手上的金戒子,有時看地板,好像地板上有隻螞蟻在爬,看好久。下課鈴聲響,他也不看學生一下,就快步走出教室。
下課後,我翻看課本,與他上課內容,完全無關。他教書好像披風亂斬,毫無章法。幾堂課後,同學上課的意願低,上課的人愈來愈少,他不以為意,也不點名。
萊森奧爾是世界有名的教授,他在1961年,發現鈷(Cobalt)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微量營養份,是近代改善農業生產的貢獻者之一,許多大學課本都會提到他的發現。
他也是近代普世「保育性耕種」的推動者,成就斐然。我完全沒想到,一個世界級的教授,上課竟是這樣子。
但是,我為我每堂的課禱告,我深信上帝不是白白的帶我來美國學習。祂感動我,不能用過去的學習經驗,來框架老師的教法。我放下成見,重新再來,仔細傾聽他毫無章法的演講。我聽不懂,下課就追他、問他。
忽然他變成一個人,我問他,他就用心的答,有條理的答,並且答很久,與他上課漫不經心,魂遊象外,完全不同。怎麼會有這種教育法? 老師課後答問題,竟比上課內容精彩一百倍以上。
也許,他對學生的認定,不是上課的學生,而是問他問題的學生。我也發現,他只教理論起初的想法,與我邊教邊想,而非直接告訴我答案。
他的考試題目,與上課無關,只與他下課的講法有關。這門課最後的成績,全班哀鴻遍野,我得到很好的成績。
後來,他擔任我博士口試的委員(博士口試委員有5位),他只靜靜的傾聽,一個問題也沒問,就讓我通過,取得博士學位。
我去問他:你當口試委員,我都準備很久了,你為什麼在考場上,不問問題? 他說:以前下課後,你與我討論時,我都問過了,現在沒什麼好問的。
原來,他在乎的是學生求學的態度,而非學生知道什麼。一個學生,好的求學態度,將來會成為好老師。
同學,你遇到過上課講的不怎麼樣,課後回答問題一流的老師嗎? 要珍惜與這種老師,學習的機會。不要,輕易放掉問問題的機會,要跑,要追出去問。
遇到回答問題的高手老師,你才知學問的真章。
一位網友在底下留言說 :
我記得物理學博士黃小石博士的分享,他說在美國普林斯頓求學,博士口試時,教授問他的問題他一題也達不出來,然而教授請他問問題,他問了許多問題,教授一一回覆,結果黃小石就通過口試,當他不解時,教授回答他,真正求學問的人,是要懂得問好問題,能問出好問題,代表你是一個深思的人。「問問題比答問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