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南聖教會  

 

探索禮拜5

 

文章日期:2010-04-13 22:22

 

探索禮拜---對今日教會禮拜的再思(五)

 

蔡慈倫牧師演講「探索禮拜」中加爾文對於教會音樂的看法:

 

1.         禮拜的音樂為的是讓人的心能夠參與,任內心的情感能夠因此被「激發並鼓舞」。
 
2.         禱告有兩種形式:「說的禱告」,以及「唱的禱告」。因此,加爾文將教會音樂放在「公眾的禱告」之標題下來討論。
 
3.         將禮拜中所唱的詩歌限定於聖經的經文。
 
4.         禮拜中所使用的音樂之風格,應該與世界的音樂區隔出來。
 
5.         歌詞的重要性大過於曲調,但是曲調也必須呈現一種莊重、莊嚴的美。
 
6.         每一個人都要開口唱,也因此禮拜中沒有所謂一群「經過挑選的團體」(就是聖歌隊)來代表會眾獻唱。
 

蔡牧師先提到加爾文對「會眾的參與」的要求非常嚴格。他特別強調,信徒每個人都要開口唱詩。嗯嗯!真有趣!也真是多虧加爾文與馬丁路德的努力,我們會眾、讚美之泉、約書亞樂團才有機會可以唱詩呢!

 

蔡牧師說教會裡有許多會眾不愛唱歌,其實問了才知道是因為不會唱。目前教會所使用的「詩歌」,到底我們會眾會唱的聖詩佔多少?每一首都會?還是只會50%?還是10%

 

我非常喜歡唱詩歌,但「不能唱」的現象也發生在我去本教會第二堂國語禮拜做禮拜的時候。其實我不是不愛國語禮拜的現代音樂,其實,2000年松山教會成立第二場禮拜時,我還是第一批敬拜讚美的領唱之一呢。現在唱不出來其實是「不會唱」,所以唱不出聲音。

 

當然,樂器配置問題使得音樂太吵(耳朵受不了)之外,因為對旋律陌生,PTT只有歌詞沒有歌譜(忽高忽低唱得好尷尬),只好使用我的絕招,就是拍手「對嘴」。蔡牧師建議,禮拜前可以教唱,無論是台語場或國語場,然後再進入禮拜中。若可以,新歌佔比最好在三分之一以內,熟歌佔三分之二較理想。曾經我們教會有領唱安排三首新歌,只有讚美團會唱,那就無法達到加爾文所希望的「每一個人都要開口唱」了。且現在所有樂器都插電,讚美團聲音又那麼大,會讓人有錯覺好像大家都會唱,但不見得。

 

蔡牧師第一次到美國Vineyard Church做禮拜,教會就會送新朋友小小的禮物,和他們禮拜中常唱的詩歌CD,真的很貼心。

 

另外慎選詩歌,也非常重要。

先從禮拜前的奏樂說起,我們選的詩歌是否合乎節慶、是否合乎當天牧師講道經文與詩歌?這一點司會在準備禱告詞時也要想到這個問題。

 

再來,關於詩班,加爾文怎麼說?

在加爾文的禮拜程序中找不到「詩班」的位置。哇糟了!到底長老教會教會或福音教會長久以來存在的詩班,應該擺在哪裡呢?其實程序中的任何一個詩歌位置都可以安排詩班聖歌隊,這是蔡牧師的解讀。唯獨講道後的「回應詩歌」必須必須千萬千萬要讓會眾唱來唱,因為對上帝話語的回應,不能由詩班代替,不然又會變成中世紀天主教模式了。除非詩班唱回應詩歌的時候,讓會眾在副歌一起加入就沒有問題。嗯嗯,原來如此。

 

因此,聖歌隊的位置不一定每次都只限於「讚美」,也可以是讀經前的「默想」「渴慕上帝」,也可以是「奉獻」的詩歌,也可以是「聖餐」,不一定要在固定的位置。

 

說到這裡,松山教會詩班目前已負擔的詩歌位置就很多很多了。我猜想這一定是非常有天主教聖公會系統的大小林老師的構想。大林老師是林文珍老師,小林老師是大林老師的妹妹林惠愛老師(她好像是音樂某雙博士耶!)所以後來小林老師才會安排詩班與牧師marching-inmarching-out,就是禮拜開始會眾唱第一首詩歌時,由聖歌隊與禮拜團隊列隊行進到台前;禮拜結束邊唱詩歌在列隊退場。當時小林老師說,這樣象徵引聖靈進來,再引聖靈出去,我當時聽了真是反感。神的靈始終與我們同在,怎麼是由聖歌隊與牧師長老引進來的?幸好後來只實行過幾年,換了指揮,也換了方式。

 

另外,小林老師也安排聖歌擔任唱宣召頌、讚美、奉獻歌、聖餐歌、再會歌。現在想想,松山教會的聖歌隊在禮拜中唱許多歌,也擔任了相當重要的領導會眾敬拜的角色。不曉得這是不好的壟斷,還是很好的橋樑?如果聖歌隊不能帶領會眾敬拜,來象徵敬畏上帝,那麼更多的儀式如marching-in marching-out就會變成中世紀天主教的階級的顯示,高舉聖職人員了。不得不小心!

 

蔡牧師提到整個禮拜要像「故事」般的,有情節、有段落、有高潮、有結尾,更要有邏輯。這想法,我第一次聽到。

 

整場禮拜會有四部曲:

第一部曲:來朝見上帝的旅程(journey)。

會眾聚集的禮拜《有宣召、聖詩、禱告(包括認罪)、起應文、聖詩。》

第二部曲:一種上帝與人的對話(Dialogue)。

聖道的禮拜《有祈求聖靈光照的禱告、聆聽上帝話語(讀經、講道)、回應上帝(回應詩、使徒信經、公禱、平安禮、奉獻、奉獻禱告)》

第三部曲:以感恩的心與基督同座席。

《讀經、聖餐詩》這是加爾文認為所有禮拜的高潮。

第四部曲:受差遣出去事奉。

《有差遣詩、祝禱、後奏》

 

後奏部分,蔡牧師說要小心,有些人認為聽後奏是一種享受,欣賞音樂之餘還會鼓掌。但是後奏應該是靜默禱告的時間,仍是敬拜。是是是,我們教會有特別叮嚀會眾要靜默到司琴彈完,才可以起身走動。不過,那種安靜,那種所有會眾都屏息等你一個人「還不彈完」的感覺,讓司琴壓力超大的。現在呢?我們教會禮拜的後奏整個被卡掉了。現在沒有後奏,有好有壞。

 

話一轉,蔡牧師談到敬拜讚美。

 

她說如果我們從這「禮拜四部曲」的架構來看看現今流行的敬拜讚美,其實,只要敬拜團有這概念:「從外院走入內院,再進入至聖所的敬拜」,無論使用的樂器以及詩歌是否現代,都能符合加爾文的禮拜精神才對。換句話說,只要敬拜團明白程序的每個意義,就不會禮拜的一開始就高唱「彼此相愛」或歡樂搖擺了。嗯值得我們思想了。

 

所唱的詩歌必須慎選。在選擇音樂時,心中必須有特定的意圖與目的。你所選的音樂,會決定留下什麼樣的人,流失什麼樣的人。但是音樂(任何藝術)又是那麼的主觀,所以人必須要有更開放的心去接納欣賞更多元的音樂。

 

蔡牧師認為教會不可以把傳統禮拜與當代敬拜作為二分法(二選一),而是應該融合。這一點我同意。翻開去年總會剛出版的「2009年新聖詩」就非常多元,多元到讓人很不習慣。但問題確實只在於不習慣,而不是不好聽。學著接納,確實是有必要的。

 

但我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音樂是為了「討好人」怎麼辦?剛才蔡牧師不是說「所選的音樂,會決定留下什麼樣的人,流失什麼樣的人。」嗎?常聽敬拜團團長或青年牧區的牧師說,教會要唱流行宗教歌曲年輕人才會喜歡。這樣的出發點有沒有問題?有人說,歌詞避開術語成為各種宗教都通用的詩歌(相愛、和平、珍惜等為主題)可以得到更多人,這句話對不對?加爾文強調「教會音樂要與世俗的音樂區隔」這一點,現在台灣的教會似乎做不到了。因為現在唱詩歌似乎是迎合人,而不是讚美上帝,討上帝的喜悅了。

 

我聽得頭皮發麻,頭髮都豎起來了,覺得非常驚恐。因為我對音樂其實沒有概念也沒有基礎,什麼音樂是與世俗音樂區隔?我腦子裡不斷湧出的音樂,到底合不合上帝的心意?是不是上帝所喜悅的?求主保守求主保守!

 

詩歌往往成為教導會眾信樣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因此要選擇在教義上正確並在經上合理的詩歌:(1)這首詩歌的歌詞是否真實?(2)這首歌是否有足夠的深度以成為基督徒靈修與生活的指引?

 

蔡牧師提到現在年輕人很不喜歡被批評他們所愛的音樂,認為批評他們的音樂的,都是老世代的人。蔡牧師建議,我們所謂保守又是老一輩的人,若真的覺得青少年所選的詩歌不妥,最好先不要批評詩歌的曲風,而是應從歌詞作為審查原則。現代年輕基督徒詞曲作家的神學基礎不足,有許多詩歌的歌詞是很有問題的。首先,我們可以詢問選歌的年輕人,他們對所選的詩歌歌詞的感受為何,再引導他們思考歌詞意義的層面,藉此來教導他們。這真是太需要技巧了。偏偏老一輩就是闢頭先罵,先否定。這樣就無法溝通,更不可能教導了。

 

蔡牧師舉例說,

駱維道牧師提到一首詩歌「每一次我禱告就搖動祢的手」這首詩歌,唱的是人比上帝更偉大。祈禱的意義是什麼?青少年沒有判斷能力,這樣的歌詞會危害他們的信仰。

 

說得對極了,許多似是而非的歌詞,牧長輔導們真的應該要替青少年來過濾。

我們教會在4/2受難節時,聖歌隊唱了一首「十字架上」,前一週練習時我先生就覺得歌詞怪怪的。因為我是伴奏沒注意到大家在唱什麼,但仔細看看第一節,歌詞說明字句不足,所以的確越看越怪。

 

高高立起的十字架 父將我罪掛上
從此以後只需仰望 罪就得著釋放
I am Clean I am Clean

(副歌)耶穌感謝你賜我新生命

我先生說怎麼看都是自己仰望自己的罪,罪就得釋放。怎麼可以預設大家都知道耶穌在十字架上?副歌也很特別,因為沒有逗點,所以變成耶穌在感謝我們。我們第一次練歌之後在餐桌上,我先生就說「十字架上」歌詞怪怪的,14歲的女兒馬上反彈說,「可是很好聽耶!」

 

沒有錯,他們覺得好聽就好,才不管歌詞怎麼說,且只要有老人家敢批評,他們會站起來捍衛他們所支持的。

 

就是因為這首詩歌歌詞,我上網查詢時無意間找到一個很棒的網站!特別在此推薦一下!「基督教小小羊園地」

 

部落格的版主「小小羊弟兄(牧師?)」對於加爾文以及馬丁路德的教會音樂也做出了說明,可以學到很多。以下文章是版主的回應文章:

 

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12150375.html

 

先講一下改革宗的音樂觀念部分。

基本上,加爾文是反對音樂的。
他認為教會音樂大致只需要用聖經中的詩篇即可,不需太動聽的旋律,以免讓人將心思由歌詞轉向旋律去,看重旋律多於歌詞。

但是,加爾文這種觀念,已經被後代做出修正,後來的歸正神學,普遍認為加爾文這部分觀念不正確。
這也是歸正神學的特色:
絕不高舉任何人的教導,當成聖旨,
反而不斷回歸真理、用聖經檢驗。

加爾文雖然很偉大,但依然有錯誤的地方被後人修正,不予追隨的。
好比說:加爾文認為傳福音的職事已經停止,這一點也被後代修正,認為他講錯了。

在教會音樂部分,馬丁路得的觀念反而比較正確,他是看重教會音樂,而且主張可以創作的。
因此,在當時,馬丁路得體系的教會,反而創做出較多優美的教會音樂。
別的不說,單單這首知名傳統聖詩,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馬丁路得對教會音樂的看重。
這首聖詩,是他自己寫的,詞曲都是他自己創作的。
A Safe Stronghold Our God is Still
http://nethymnal.org/htm/s/a/safestrh.htm

後代的歸正神學,已經有大量創作,而且詞曲優美的聖詩。
唐崇榮牧師屬於歸正神學,他自己也創作許多詩歌。
歸正神學的台語長老會宣教士,在一、二百年前來到台灣宣教時,也將大量優秀的音樂與訓練帶進台灣的教會來。
台語聖詩就絕對不是加爾文那種只能用詩篇不能用其他的觀念的產物。
台語聖詩中有大量各宗派優秀的教會音樂,連約翰衛斯理的正確觀念的聖詩也被選錄在其中,另外各種本土創作者如駱先春牧師、駱維道牧師的創作聖詩也被收錄。

也就是說:
只要看重歌詞,不能不管歌詞只管旋律,那麼,即使是現代創作的詩歌,依然可以使用。

另外,改革宗的靈修神學部分,主要以清教徒靈修神學為大宗。
這種靈修觀念和一般中世紀天主教、靈恩派、各種追求神秘體驗的教導截然不同,路線也大不相同。
觀念確實正如張牧師所說的:
看重『生活』!
一個真正的靈修,必定帶出真正敬虔的生活,不管是工作、家庭、教會、社會、國家、、、,都一定會結合,而不會脫節。

現今許多靈修神學,教導的是一種『脫節』的靈修,看重『個人主觀感受』而已,這很容易走偏。
許多基督徒每天會花很多時間靈修,但他們的生活卻令人不忍卒賭,毫無任何榮耀上帝的見證,反不斷羞辱主名,這種靈修是假的,那怕當事人如何覺得陶醉也一樣。

事實上,現今很多所謂靈修大師的書,大家反而要很小心。
他們大量去中世紀天主教取經,也大量引進各種新時代運動邪術技巧來進行靈修,讀者不可不慎。(小小羊2010/4/12

 

「如何分辨現代教會詩歌不當的歌詞?」

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8908733.html

「搖滾以載道??形式折損內容!」

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11471207.html

 

 下一篇: 禮拜探索-結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禮拜 探索
    全站熱搜

    anita5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