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喪親的悲傷過程

 

 

喪親的悲傷過程

 

很多朋友提醒我,等我忙完所有喪禮之後,真正的悲傷將要襲擊我,而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先生離世之後我每天心都很痛,有時一些小事物會觸動內心的悲傷讓我突然流眼淚。

 

他們當然是出於好意,或許是因他們的親身體驗才會連告別禮拜都還沒舉行就提醒我「真正的悲傷將要襲擊」,但偏偏這些基督徒朋友們,沒有一位是失去他們的丈夫啊! 

 

但既然要我有心理準備,我就上網查了很多「喪親的悲傷經驗」,讓自己了解我接下來的悲傷反應,哪些是正常的,何時需要求救。

 

以下文章是我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找到的研究報告,我節錄前半部的「悲傷過程」,以及「什麼的狀態才算達到復原」,來讓自己有心理準備。(連結在下面)

 

同時也分享給遭遇失去至親正在悲傷的朋友們,了解一些可預期的過程。每個人的遭遇和環境、與逝者關係緊密或疏離都有不同,但我們不是沒有盼望的人。

 

我會與孩子們在悲傷的過程中還在學習適應,我們緊緊抓住慈愛天父的手,祈求天父保守我和孩子們能夠度過悲傷的過程。謝謝您為我們禱告!!


 

遭逢生命失落的悲傷經驗

生命失落是個相當複雜的議題,經驗悲傷的歷程亦因人而異,若將悲傷歷程視為治療過程和成長經驗,不論是獨自或借助他人之力完成的,都會使當事者的生活產生有別以往的體驗(陳思儒,2004)。失去親人那一刻,如何面對內心的悲痛?如何面對親人與自己?又該如何看待死亡,超越悲傷?故親人逝世後,個體至少須面對三個課題:理解死亡、承受分離之痛、繼續活下去。

 

Kavanaugh曾用七個階段來描述喪親者的悲傷過程:

1、「震驚(shock)」階段:突然獲悉親人死亡訊息時,由震驚轉為否認,拒絕接受事實,此防衛機制乃爲了防止生存者造成精神上的重創。

 

2、「解組(Disorgaiization)」狀態:過於震驚會使個體生活秩序會瓦解,出現不知所措的狀態,常感到困惑與混亂。

 

3、「反覆無常的情緒(Volatile Emotions)」階段:痛失親人除了對逝者感到憤怒、怨恨外,自己也會有無助、痛苦、挫折感。

 

4、「罪惡感(Guilty)」:覺得自己在生者逝前應好好善待他,甚至應為親人的過世負責,而產生沮喪、自我貶抑。

 

5、「失落與孤單(Loss and Loneliness)」階段:此感受會如影隨形的環伺於生活細節中,帶來全面的感傷與難過,任何有關逝者的人事物皆難以適應。

 

6、「解脫(Relife)」階段:個體認清逝者已逝,折磨已成過去。

 

7、「重組(Reorganization)」階段:重組的歷程為漸進式,在經歷悲傷調適後,個體重新找尋生活方向,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以達到復原(引自陳思儒,2004)。

 

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生活環境,對喪親者而言「家庭角色」需重新調整,各個成員間也重新學習,家庭結構或是決策系統也會相應不同。(林于清,2006)此時為維持家庭系統的持續運作,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便要進行角色重新分配,喪親家庭努力試圖要與原先的生活接軌,這辛酸的過程中身心靈勢必會產生交織著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情節。

 

喪親者與逝者的關係是影響悲傷最重要的因素,「愛恨交加」的關係使得喪親者易有憤怒、敵意與罪惡感,阻礙了悲傷任務的進行;「高度依賴」的關係使喪親者難以哀悼,失去高度關係的依賴者使自己限於孤立之處,顯現出自我的脆弱和無助,亦因依賴太深,易產生極度的失落與絕望。

 

Romanoff 和 Terenzio 認為死亡的情境和方式會影響整個哀傷過程,自殺、他殺和意外死亡使喪親者較無法認同,易產生延遲悲傷的情形,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較少;Klapper 和 Rubinsten 指出不在預期中的死亡最具傷害性,所引發的失落情緒最強烈。此外多重失落尤其是因災難同時奪走多位家人,或短時間內失去多數家人者,將使喪親者的悲傷大到難以承受(引自侯南隆,2000)。

 

而什麼的狀態才算達到復原呢?

James 認為「復原」是指個體感受比較好了、不再讓環境來決定快樂與否、發現生存的新意,不會對未來的茫然感到害怕;回憶不夾雜失落、自責、後悔、罪惡感,了解有時候心情不佳也是正常的,不論這些感覺如何皆能與他人談論之,並領悟到自己有能力告訴他人自己的悲傷經驗,且協助他人走出悲傷,並認為「唯有自己能使自己復原。」(引自林家瑩,1998)。

 

此外影響個人喪親因子的復原有:

1、個人的天生氣質:樂觀、獨立、堅強的個性,有助於個體面對失去親人時感受到較小的威脅及危機感。

2、正面解讀的思考習慣:個人面對親人死亡時,選取正向積極的意義有助於增加心理調適能力。

3、舒解情緒的能力:個人過去因應、舒解情緒的能力,會影響到面對親人死亡事件的情緒處理。

4、具有未來導向的特質:具有未來導向特質的個體,會著眼於現在還能做哪些較具建設性的事。

5、外在支持系統:此系統所提供的力量具有支撐、紓解壓力、與困境相抗衡、提升自我價值感。

6、宗教因素:宗教因素當中無論是思考架構、儀式、哀傷輔導,均具有安撫情緒之作用,使個體在復原過程有較平靜的狀態。

7、過往經驗:過去面對哀傷或失親的經驗,有助於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經驗中提升自我勝任感(引自李佳容,2002)。

 

其他個案的喪親感受

失落如影隨形。喪親者在夜深人靜時經常有種莫大的空虛感、失落感,他們會害怕黑夜的到來,不喜歡獨自一人面對夜晚,在白天時分他們的生活可以被忙碌的課業/工作所佔據,而夜晚回歸到了自我,此時寂靜的空間會使得悲傷、快樂、甜蜜等等的影像歷歷重現,逼迫的當事人難以不去面對。

 

情緒反應會出現:遺憾、傷心、悲傷、憤怒、憂鬱、自責、孤單、寂寞、恐懼、害怕、思念。
行為上會出現:食慾改變、保留遺物、注意力不集中、強烈思念逝者、絕望、頭腦空白、睡眠困擾、記憶力減退、對外界缺乏興趣、視線模糊有失明的前兆、想跟親人一起去的感覺、避免見到會想到逝者的事物。

 

以上研究的連結在此,請參考。(後半有幾位個案的訪談)

 

許心靈一個慰藉的窗口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3/63-04.htm


 

悲傷與失落--當人們失去他們所摯愛的人(癌症資訊網)

https://www.tci-mandarin.com/ec99/rwd1277/category.asp?category_id=45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喪親的悲傷過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ta511 的頭像
    anita511

    Anita的筆記本

    anita5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