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存錢筒  

 

 

三個存錢筒--小朋友的零用錢 

 

剛過完年,聽到高二的小女兒說她已經將紅包分了三等份。 哇  !  真快 !
知道她到現在還有繼續在用三個存錢筒,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當初跟小朋友約定,這個金錢分配必須一直實行到他們上大學為止,當時他們都覺得 那第三個存錢筒要存到上大學實在遙不可及,沒有想到現在三個孩子兩個大的,一個大三,一個大二了呢!! 連最小的明年就上大學了! 時間過得真快,這讓我更確定一個好的習慣真的要及早培養呢!

有人笑說,「存錢」太落伍了,應該要及早教孩子如何投資、賺取更多的零用錢。無論是以做家事、完成任務、考出好的成績、學習上街兜售自己產品、學習買基金,都可以增加自己的零用錢。還說,存錢是最蠢的。

嗯嗯,但我的價值觀和他們不同。
人生不應該只把目光放在金錢和物質上,可以將手上有的金錢妥善利用,這是我想教我孩子們的。孩子們懂得節省、珍惜,和盡量賺錢、盡量花
」的態度不同,能夠珍惜並善用手上有限的資源其實也不簡單呢!   

 

與你分享四年前的文章,並同時驗證 孩子們 10 歲開始執行到目前的狀況喔!

  

三個存錢筒

文章日期:2010-05-26 15:34

有天跟好朋友聊到小朋友亂花錢的事情,對爸媽來說這的確很傷腦筋。
孩子不是自己在賺錢,當然不會了解賺錢多麼不容易,也不會想到「該為爸媽」省一點。

 

我自己不懂投資,所以不會教孩子如何開源;但我對節流存錢倒很執著,所以至少我可以教孩子們如何自然存錢。所謂自然存錢,就是在第一次給零用錢時就要強制” 讓他們存錢,養成習慣之後,自然就會存一些錢起來了。

 

有些家長很早就給孩子零用錢;有的家長只有在孩子考試考高分才給錢;有些家長則認為沒必要給孩子零用錢,要什麼跟父母開口就好了。我先生就是這麼主張。

 

我自己小時候,我爸媽就給我們家三姊弟妹零用錢,還有每人一本郵局儲金簿。我爸收入不多,能給孩子的零用錢當然也少少的,但從小我就非常喜歡看著存簿裡的金額慢慢增加,還以此為樂。(我根本就是個守財奴啊!)

等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理所當然的,我也覺得孩子長大就要定期定額給點他們可以自己運用的小錢。(真的是~~~~錢,因為媽媽的收入很少很少。)

在孩提時,我和我妹的花錢方式蠻不一樣的。我不知道我弟怎樣,但我知道我跟我妹是正好相反的。我是屬於吝嗇的存錢狂熱者,我妹可能屬於慷慨花花樂派。甚至慷慨到借錢給同學,又因為心腸太好常討不回。而她這種世界末日般的借給別人要不回的窘況,是絕對絕對不可能發生在我的身上!

 

所以,我就用我的方式,給孩子零用錢,順便教他們怎麼存錢。

我這種強制存錢有幾個好處。

首先,這跟汽車強制責任保險一樣,遇到意外事故可以迅速獲得理賠(金錢),小朋友也有小朋友專用預備金。

第二,可以減少亂花錢的機會。

第三,培養自我管理,學會延遲滿足,不只在金錢上,在自我約束上都有好處。

第四,這比有些父母私下幫孩子存錢還有教育性。 私下幫孩子存錢,孩子看不到,所以他們只會把眼前的錢花光光。但是教孩子親手存錢,他們知道他現在只能使用部分,但其他部分也是他們的,所以他們所看到的錢會比較大。同樣要給  100塊,父母私下存一半的錢,孩子只看到  50元;而自己存錢的孩子看到的是  100元,只是他現在暫時能用的只有  50元,但他知道不久之後就可以用到那另外  50元。這就是存錢的概念。

 

那麼那麼,到底我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就是「三個瓶子」理論。

這是我從一本書「好大的一毛錢」學到的方法。

 

這本書告訴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帶孩子去購物教他們比價,順便讓他們理解原料的不同價值、技術品質、以及原產國等等有趣的知識。(是的是的,我經常帶小朋友去買菜,教授我們家三個幼兒簡易經濟學,然後順便吹冷氣喝可樂、玩球池、消磨時間  

 

這本書我覺得最實際的就是「三個瓶子」。給孩子零用錢時,給三個瓶子,以及可以三等分的零錢。

 

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我的孩子們的同班同學(甚至是教會主日學同儕)擁有的零用錢有多有寡。我們家雖然不怎麼富裕屬於小小康,所以算是尚有餘力給孩子們「小小的零用錢」。

 

本書作者是從孩子三歲就給零用錢(天哪!),我則從孩子  10歲開始給第一筆零用錢。作者每週都給,我一個月只給一次。也就是說,我們就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判斷 來使用作者的經驗。

 

當孩子  10歲生日時,我給他第一筆零用錢、三個存錢筒、還有一本收支簿。每個月給零用錢時,就要教孩子把錢分成三等分 投入每個存錢筒裡,並確實記帳。

 

 

第一個瓶子是「現用」存錢筒。

他可以在任何時間拿這瓶子裡的錢,並用在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上。
這些錢用了就沒了,等下個月發零用錢之前是不會再有任何零用錢了。

不過像是班費、學用品、點心錢,我會另外給。唯有這「現用存錢筒」裡的錢,他可以完全自己做決定。

這裡的規則是,父母不能批評孩子如何花這筆錢。不過,供應者(我)可以有家裡的規定,比如說,他不能買超過零用錢的東西,或買孩子個人會過敏的食物,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東西。如果他用他的錢,從事一項愚蠢的購買行為,也任由他去。事後他後悔,他就必須自己承擔責任,這樣他未來更會懂得做出較正確的判斷。這時候如果父母阻止他犯錯,他就會失去一次從後悔中學習改善的機會。再特別強調一次,這裡所謂的犯錯是指不會傷害到他自己與別人的「愚蠢」行為。

小女兒詹惠在小學四年級時,從學校園遊會回來告訴我說,她用  10塊錢買了三張舊的數碼寶貝遊戲卡。我心想:「蠢啊!花  10塊錢買三張廢紙!」不過,這時父母不可以馬上批評孩子,一定要聽完孩子敘述後再溫和地做建議、做比較,或明確的分析。所以,我仍點點頭保持微笑,聽她繼續說:「然後,我再把這三張卡,用  40塊錢賣給一個六年級的男生。哈哈哈!」在一旁的哥哥姊姊 (詹文、詹安) 也哈哈大笑。這小傢伙,真狠!! 她的理財能力遠高過我了!! 

 

第二個瓶子是「中期儲蓄」存錢筒。

瓶子裡的錢是孩子的中期儲蓄,是用來購買孩子真正想要,且價錢超過現用零用錢價格的物品。

心理學上有一個稱為「延遲滿足」的能力,是訓練孩子等待、自制的能力。當他們學會等待,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滿足。中期儲蓄就是有這個功能。

這中期時間長短,可以由父母與孩子討論。我則在第一次給零用錢就規定好,是半年。反正  10歲孩子不知道天底下其實也有更短的「中期」,可是我這媽媽規定六個月就是六個月。

當孩子存了六個月之後,這筆錢就可以通通放入「現用」存錢筒。孩子會發現,現用零用錢竟然一口氣增加許多,相當過癮。這時,可以再次教他們,這筆存了半年的錢他們可以選擇通通倒入「現用」存錢筒,隨時拿來花;或者留一部份在「中期」,還是通通轉入第三個存錢筒,或再繼續三等分,都由他們自己決定。

 

現在 (2010年,寫文章的時間點) 三個孩子們已經  171614歲了,事過七年我很好奇這些孩子每半年都怎麼處理這中期儲蓄?為了寫這篇網誌,我採訪了一下三個孩子,發現  17 歲詹文和  14 歲詹惠是全數倒入現用存錢筒,16 歲詹安好像一半放入長期一半放入現用。嗯嗯,真高興至少有個孩子較像我,不斷存錢!

 

 

第三個瓶子是「長期儲蓄」存錢筒。

我把存錢筒取名叫「上大學」專用,也就是到上大學之前都不許動用的儲蓄。

孩子從  10歲開始就必須想到大學,會不會太早?是啊,他們第一次拿到這特別的存錢筒時當然一頭霧水,他們當然根本不知道上大學是什麼東西,感覺很遙遠很遙遠。我也是。他們才10而已耶

 

而且他們聽到直到上大學都不許動用時,都紛紛不敢置信地叫出: 「天哪  !!
真的,到底要等多久啊
!!

 

當時我抱著嫩嫩的  10歲小孩,告訴他「要等到你  18, 19歲才能用」的時候,我也沒想到他們會這麼快地就變成了抱不動的巨人了!是的,三個孩子現在每個都比我重了 想想看,詹文明年就要考大學了,那個神聖不可碰的寶盒裡所有的錢就要變成「現用」了耶!真快!

喔喔,不過,萬一孩子沒考上大學,是不是就永遠開不了了呢?嗯… 再說好了

 

到目前為止,孩子們都沒有零用錢透支的問題,也沒有什麼我不能接受的亂花錢現象,也沒有變成月光族。他們的中期、長期儲蓄都運作正常。

詹文考上高中就用自己存的錢買了  iPod,還有一堆  CD,他也常跟同學去看電影。
詹安嘛,最常做的就是買貓食,去餵公園的小貓們。她最會省錢,但對公園的貓兒就很慷慨。
詹惠嘛,經常三不五時的購買  
DVD、漫畫書,隨時行樂。她的現用存錢筒經常屬於幾乎見底的局面,看來這小娃比較像她的小阿姨 (我妹)喔。
 

幸好孩子們的大學儲蓄金 在前年都順利地從存錢筒進入郵局 (當然是被我慫恿的),現在想要動長期儲蓄的歪腦筋更不可能了。因為存簿在他們那裡,印章卻在媽媽手裡,只能存不能領,直到上大學。「上大學」這個詞兒,根本像是個咒語啊...

不過,說真的,經過幾年強制儲蓄的訓練之後,現在他們存錢存得很自然,希望未來他們進了大學,還會願意繼續運用這種短中長的管理,善用金錢。進大學之後就是成人,我就不會再管了。

 

順便一題。孩子們每年九月開學的那一天,也是零用錢加薪的時候,他們都非常期待。我不會因為他們成績好壞、乖不乖、有沒有做家事或練琴而加錢或扣錢。

成績和功課是自己該做的事情,怎麼可以用金錢利誘呢?   做家事更是每個家庭的一份子該分擔的工作,為什麼要付錢給你?  (媽媽做這麼多,也沒有錢啊!) 練琴或運動就給錢? 腦袋壞了嗎?  練琴和運動都是為了自己,怎麼可以付錢給學習者?

所以,我一定會定時給零用錢,也會每年增額 (雖然很少很少)。這是媽媽的愛。

 

我曾經只有一次用零用錢恐嚇過孩子,他們真的有嚇到。
我給零用錢,通常是在當月的初一。兩年前有一次發零用錢時,我打開他們的房門,故意板著臉說:「因為你們不乖,所以,這個月沒有零用錢。」本來還想要繼續假裝兇下去的,可是看到孩子們恐慌的面孔,實在心疼,我馬上補一句:「愚人節快樂!」趕緊把藏在背後的零用錢拿出來分給他們。孩子們大叫:「嚇死了!」緊緊的摟住我。那天是四月一日 愚人節。

哇哈哈哈!我成功捉弄他們啦!不過這一招也只能用這麼一次啦!
而且看到他們驚嚇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多麼愛錢啊~~

 

目前我唯一欠缺的,就是教導他們奉獻與慈善的概念,現在他們的奉獻是從他們參加幼兒主日學沿用到現在,這我會找時間盡快教導他們的。

另外,也千萬不要拿金錢當獎勵或處罰。前面也說過,如果讓孩子有「為錢讀書」,或「用錢控制人」的想法,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金錢」以及「待人」有錯誤的觀念,以後要導正是非常困難的。

 

喔對了,那本有用的書,你知道是誰送我的嗎?
是詹文滿六歲的時候,我妹阿菁送我的呢!我妹耶!那位愛花錢又慷慨濟貧的我妹耶!

 

以下是照片說明 

 

在詹文 10歲時,我買了三個星巴克存錢筒,分別寫上孩子的名字。
當時  詹安 9歲 ,詹惠 7歲,離領第一筆零用錢還有一兩幾年呢!

天哪,我事前準備得真早啊啊...好佩服自己喔。

 

這是詹文上大學的專用存錢筒,裡面是空的。
他說,所有錢放在特定祕密處,用收支本管理三個項目。
存錢筒  

 

這是詹安的三個存錢筒,星巴克存錢筒是「安上大學」。
存錢筒  

 

這是詹惠的三個存錢筒。看得出那個是那個嗎?
7年前寫的「惠上大學」的字跡都模糊了呢!  ^^

存錢筒  

 

 

1:好書分享。

「好大的一毛錢 --- 孩子的第一本理財聖經」
(作者:
Neale S. Godfrey, Tad Richards。商智文化出版)

 

2:心理學所說的「延遲滿足」

也就是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這是實驗理論,僅供網友們參考喔!


  心理學研究者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請來一群  34歲的小孩子,分給他們每人一份棉花糖。告訴他們,他可以馬上就吃,但如果他願意等一等,等到研究者出去辦完事回來以後再吃,他就可以得到雙份的棉花糖。研究者說完後即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是如何表現的呢?可以分成三類:

  類:急不可耐,立刻把糖拿起來吃掉了。

  類:等了幾分鐘,但實在忍不住了,也把糖吃掉了。

  類: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研究者回來,終於吃到了第二份。

  之後,研究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若干年後,孩子們長大了——

◆   自我控制能力強的   “C” 子討人喜歡,比較敢於冒險,自信、堅強、可靠、自製力較高。不僅在學習上表現優越,社會適應能力也很強,普遍都獲得了成功。

◆    那些只想滿足眼前的慾望,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A” 和  “B” 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較低。

  這個實驗其實測的是孩子的  延遲滿足” 能力。延遲滿足是指孩子為了獲得更大的滿足,或以最佳方式獲得滿足,而對自己的慾望加以克制。所以,延遲滿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

  延遲滿足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的。兒童期是一個人行為習慣、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期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效果會事半功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子 孩子 零用錢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ta511 的頭像
    anita511

    Anita的筆記本

    anita5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