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憂鬱  

 

憂鬱症(精神疾病) 與 家人 和 教會 

 

自殺,正高居美國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兩位喪失孩子的母親向世人痛述,希望不再有更多傷心的母親。我也以此提醒自己… 因為面對憂鬱症和有自殺傾向的年輕人,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唉...很傷心。 

文章最後提到,我們藉由觀察,可以伸出援手。

 

 

....................................................................................................

 

藥物及專業協助在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教會也可以參與其中。是的,這是醫學方面的疾病,有醫學界的規則,也有與病共存的病人。約翰.史雲頓教授說過,我們有機會使精神疾病患者「恢復生機」,而不是去汙名化或排斥這個疾病。當精神疾病患者知道在教會中,他們帶著破碎與疾病仍是被接納與歡迎時,就能恢復生機,而且沒有人能夠比教會做得更好。

 

 

【我想告訴你關於我兒子自殺的幾件事】

 

醫學博士凱倫.爾金 (Karen Arkin) 在  2015年 5月 19日失去了俊美的兒子傑生 (Jason Aaron Arkin)。那天清晨,他吞下大量的抗憂鬱劑,像是癲癇發作般被人發現倒臥在學生宿舍五樓沙發上。

 

傑生從少年時期就彷彿感受得到整個世界的痛苦。12歲時,被醫生確診罹患憂鬱症。我和先生史提夫都是神經醫學方面的專家,專長於腦部疾病。我們擁有相關的知識、最佳的醫療門路來對付兒子的憂鬱症,也竭盡所能地提供傑生和妹妹珍妮佛最好的生活,仍然無濟於事。

 

傑生說過完美主義是他的靈魂。「完美」是他動力的來源,卻也是最大的敵人。

 

他曾是國家級默特獎學金 (Merit Scholar) 得主、美國鷹級童子軍,以極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可是,如果不能從一開始就順利上手,他就沒有意願繼續下去,因為他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更不容許自己失敗。人們會形容他是完美的孩子,但我恨 "完美" 這個字,這是一個很糟糕的詞彙。傑生是西北大學電機工程三年級的學生,進入一個最具競爭性的系別,他仍說過自己是西北最笨的學生之類的話。

 

早上 6:15 我們接到電話通知,立即由肯薩斯州奧克蘭公園市飛到芝加哥。他在那天下午離開人世。

 

西北大學校方希望我們公開說明傑生死於癲癇發作,避提死亡的真正原因。可是我們沒有這麼做。我們不希望隱瞞傑生是死於自殺的事實。我們透過訃聞、社群網站、還有葬禮,將整個事情攤在陽光下。

 

兒子的高中女友協助我們撰寫訃聞,訃聞上清楚說明他的死因:傑生因長期與憂鬱症對抗,終究敵不過這個至今仍為世人誤解、汙衊的腦部疾病。

 

傑生不認為我們任何一個人能夠了解他的感受。我的確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做,也無法假裝有一天我會明白。他做事從不衝動,所以我知道這是他完全絕望後的決定。在他死後一個多月,我在他的電腦中發現了遺書「我看不到快樂或成為父親的未來」。

 

在精神疾病與自殺中,沉默與羞恥感就足以奪人命。千萬不要僅僅視「憂鬱症」為一個名詞,或是把它當作是對單純『崩潰』的一種反應。當孩子到十八歲時,在法律上父母就沒有辦法強制孩子去就醫,連替孩子預約看診都有問題,因為基本上他是成年人了。

 

這位傷心的母親說:澄清世人對憂鬱症的誤解、汙衊觀念,將會是我終生的職志。我鼓勵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對話,談談他們的痛苦與絕望的感覺,談談憂鬱症,帶他們尋求幫助!

 

....................................................................................................

 

另一位母親凱伊華倫 (Kay Warren),兩年半前她的兒子馬修舉槍自殺。

 

馬修七歲時被診斷罹患了憂鬱症,
經過多年痛苦搏鬥後,選擇結束生命以求解脫,年僅二十七歲。

 

凱伊跟丈夫華里克牧師創辦了加州馬鞍山教會。

 

凱伊說:精神疾病真實存在,也很常見,但是是可以醫治的!很多人觀念錯誤,以為精神疾病只是一個屬靈問題,透過禱告就可以解決。然而「靈」只占一個層面,我們是全人-靈、魂、體。每一個部分都可能出問題。

 

當身體出狀況時,便會影響我們的頭腦、我們的行為與所做的選擇。大多數的精神疾病可以透過服藥、復健,或做對全人有助益的事來進行治療。悲哀的是,這是一個被忽視的議題。

 

簡單的說,除非你特別鑽研這個課題,否則即使在神學院或聖經學院,你也不太可能學習到有關精神疾病的知識。即使有,很不幸的,通常結論也會歸究於屬靈層面,而不是身體或情緒上出了問題。結果不僅被忽視,認知上還被誤導了。

 

研究結果顯示,在美國有六千萬人一生中經歷一次精神疾病,大約每五個成人、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這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就在此刻,某個人正在承受精神疾病的折磨,那個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半數成人在一生中將會經歷精神疾病的困擾。它們可不會因為年齡、種族或家世而有任何的偏袒。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七成神職人員不覺得有能力處理精神疾病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接受更好的裝備,因為這已是相當普及的現象。大約有二成三的牧長因精神疾病就醫;九成自殺者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去年有四萬一千人為此喪命,是每年謀殺人數的兩倍。這是一個規模慘烈的疫情。每 14分鐘,美國就有一個人因此失去性命,每 15分鐘就有一位家人被迫重拾他們的破碎生活。

 

凱伊了解藥物及專業協助在精神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教會也可以參與其中。是的,這是醫學方面的疾病,有醫學界的規則,也有與病共存的病人。約翰.史雲頓教授說過,我們有機會使精神疾病患者恢復生機,而不是去汙名化或排斥這個疾病。當精神疾病患者知道在教會中,他們帶著破碎與疾病仍是被接納與歡迎時,就能恢復生機,而且沒有人能夠比教會做得更好。

 

凱伊表示:精神疾病並非單單只跟醫療專業人員有關,你要張開你的眼睛留意環繞在你周圍的人,注意看看不是有人的行為突然改變了,或是哪個人的態度突然跟以前不太一樣,情緒也有些變化..或者是他們的壓力承受度降低了。

 

如果你發現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幾個星期,你要繼續保持觀察,然後懷抱著愛心與慈愛,勇敢的直接問這個人,嘿,我注意到你跟以前有點不太一樣,你還好嗎? 如果對方跟你談話了,你要使用到〝自殺〞這個字眼,直接問他:你是否打算自殺?你有自殺的念頭嗎?

 

我們一般都誤以為,如果跟有自殺的念頭的病患提及〝自殺〞這個字眼,可能會促成自殺行動。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觀念與迷思。事實是,當你直接點出問題時,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極大的解脫,因為知道有人願意聆聽。一旦患者知道有人知道自己的自殺念頭卻並沒有閃人,便願意分享內心的隱情與想法。

 

我們是可以伸出援手的,如果對方真的表示想自殺。你並不需要去幫他解決他的所有難處,你要做的是保住他的生命。你可以問想自殺的人:要不要試試跟”自殺專線”的人談一談?我可以陪你一起去找牧師嗎? 我可以陪你一起跟你父母談一談嗎?.....其實只是一些很簡單很小的幫助,可能就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每一條生命都是寶貴的,讓我們攜手而戰。

 

(取材自 PARADE DAILY, Fox news, Churchleader / 整理翻譯:Dust Shiao, Celine Chung)

https://www.facebook.com/%E8%81%BD%E8%A6%8B-Hear-and-See-31560234525/

 

arrow
arrow

    anita5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